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邓州正在消失的老行当,小伙伴都还记得吗?满满的都是回忆!

    信息发布者:tangpin
    2018-02-28 05:02:54   转载

    如今的街头巷尾,已经鲜有爆米花、编箩筐、修钟表、铜匠、修钢笔……这些老行当、老手艺,曾经他们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熟悉的行当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让我们再看一眼这些老行当吧......


    做秤是精细活儿,在“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和汗水,精细制作,毫厘必究,只为手艺人那份承诺。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子上,也是在人心上。

    ——钉秤


    曾经何时,拥有一支钢笔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知识的代表,使用和修理往往相伴而生,在商品尚不能达到如今的丰富之时,修钢笔者对于使用者来说就是“装备保障”。其价值就体现在:简单的配件,只有他才能“整”好钢笔能像原先一般地流流下水。


    修钢笔的利润一直很低,一来钢笔的价格本来就便宜,二来使用者大都是莘莘学子,故而修钢笔一直是一个比较清贫的职业。也因此,我们只能在学校周围和乡镇上,还可以见到修笔人像笔一般瘦削的身影…

    ——修钢笔


    精修钟表的人心静如水。放大镜、酒精灯、镊子、螺丝批 、尖咀镊 还有灵巧的手是他们的手术刀,他们让停止”心跳“重新跳动,让凝固的时间再次行走。

    ——精修钟表


    麦秸编织工艺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在中国麦秸工艺已有两千余年历史。麦秸工艺品是以麦秆为原料,经过选料、染色、裱平、设计、纯手工制作而成。经过剪、贴、熨烫等工艺,制作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动物、花鸟、亭台楼阁等工艺品,产品色泽鲜艳、品种繁多、大小规格不一,有成套的,有单个的、形状不同、图案千变万化,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麦秸编织工艺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样铿锵抑扬的吆喝声,在邓州的大街小巷不知吆喝了多少年。那拖着长音的调调却印在每一位邓州人的脑海里。在实际生活中,扛着长凳四处奔走的磨刀人始终是一个边缘化的形象,他们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又坚守着怎样的手艺?

    ——铲刀、磨剪子


    一根扁担、一团炉火、一个风箱、一台爆米花机......伴随着“砰”的一声巨响,坚硬的米粒顷刻变成蓬松香甜的爆米花。那是儿时最爱看的表演。时而,“砰”地一声,将米变成白花花的爆米花,那时候,他是小朋友最爱的魔术师!

    ——爆米花


    依着一双巧手剪出鞋样,麻线在锥针的引导下,穿梭在鞋面与鞋底间,鞋身木托支撑定型,在锤子轻敲之后,一双饱含着绱鞋匠手艺、智美的布鞋在等待着主人的千里之行。

    ——绱鞋匠


    “吹”糖者多为民间艺人,在寒冷的冬季或干燥的季节,身担火炉,走街串巷、沿街叫卖。他们将糖体加热到合适的温度,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立即用嘴巴鼓气、造型。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经过苦练,手法要准确、造型要简洁生动。这门技艺的传承方式也比较传统,一般是以家庭(或村)为单位,传男不传女。

    ——吹糖技艺


    璀璨秀美的国画是华夏三大国粹之一,世人皆赞。如果没有装裱,其神其骨都不能充分展现。看似简单的书页衬底排刷来回、轻宛的上板,无不渗透出装裱者艺术素养和美的追求。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手艺,以前装裱的手艺是师傅传徒弟,学徒要先拜祖师爷,谁是祖师爷说法不一,有造纸的蔡伦,有造字的仓颉,有画圣吴道子,也有大儒孔夫子。学徒期间要练毛笔字,学打算盘、练记账、学画格式、形制,熟悉绫绢…

    ——装裱技艺


    蒲草编制工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手工工艺,从古至今,蒲编制品一直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它细腻而且精巧、朴实又不失典雅,不仅实用,而且还是一种具有欣赏性的工艺品。利用蒲草编制工艺品,成本低廉,而且易学易做,可以作为农民朋友们的一条致富之路。

    ——蒲编工艺


    锡匠的小炉灶支起来后,村里的人会陆续送来残破的锡具。锡匠过过秤,详细记下重量和来人要求打造的物品,做到心里有数,然后便按部就班地开始了整个工艺流程。那小小的坩埚发散着温暖的橘红色光晕,破旧的锡壶、锡烛台慢慢熔化成水银般的液体。小风箱吹起的火星弥漫在坩埚周围,空气中似乎也多了绵软的金属味道。我现在无法准确的形容出那种味道,童年的体验有时候是琢磨不定的,有的深,有的浅,有的残破却也温馨,有的失落却并不伤感。

    ——锡匠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铁匠师傅的真实写照。

    铁匠一般都有一个自己的铁匠铺,有一座用来煅烧铁坯的火炉,在火炉的连接处有一个大的用手拉的风箱,主要用来控制火的温度和力度,一般称为掌控火候。火炉所用的燃料有木炭和煤炭,对木炭和煤炭的要求比较高,一百公斤煤炭中大约只有十来公斤煤可以用来打铁,能够打铁的炭叫铁炭,一个铁匠一般会带一到两个学徒,学徒的主要工作是用一把比自己师傅大出五六倍的大铁锤,帮助师傅把用来制作工具的被炉火烧熟了的铁毛坯打成所需的形状。

    ——铁匠


    银器制作加工主要有化银水、铸毛坯、打叶出条、压大形、上胶版、錾花、焊接、抛光、美货、上翠蓝等十 

    多道工序。陈仓民间银器以其质地纯正、做工精细、图案优美、色泽明亮而闻名,其正宗银活,柔软性好,越用越亮。

    ——老银匠


    经过千雕万刻,财神菩萨和招财进宝出现在木模上,尽管达不到美术家所作之画那样栩栩如生,但真实地反映出人们的一种信仰和企盼。手抓印模,一页一页地印刷。

    ——印黄元


    油炸撒子是著名时令美食。“撒子”古为寒食节的“寒具”,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说:“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见馓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与之媲美的了。

    ——油炸撒子


    镞花边用钢锯条磨制的锉刀,用羊脂香灰聚制的垫板,制模、下刀、转腕、剔、削,灵巧而又充满沧桑的手,镞出了福禄寿财等人间祝愿,镞出了栩栩如生的寿星、神仙,镞出了现实人间的生活万象,千模万样的花边,为春节增添了欢愉,为新婚增添了喜庆!


    火红的花边纸给人们带去的是浓烈的年气,是对新一年的生活无限的期盼,可是,没有多少人会知道花边纸艺人为这神奇的红纸片曾经付出过的那一番心血。

    ——镞花边


    碎榆与木粉、拌料、加色、调糊、密压、挤出,一根根香象蚯蚓一样慢慢爬出,带着潮,弯曲成“寿”,再晾干,寿子香告成,其余的弄直放在木档中,晾干后切成所需的尺寸,若干根称重,按照所需重量用色纸包好,便可上市了。

    ——制线香


    锔(ju)碗,是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锔合在一起,这门手艺已有上千年历史。过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修起来继续使用。


    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

    ——锔碗


    砖雕这门精湛、古老的手工艺,既能将原木的本色溶化于建筑之中,又能使造型别致的建筑与自然之趣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魅力。钻子、刨子、锯子等在熟练的匠人手中马良的神笔,“纵使朽木,亦可雕也”。

    ——砖雕工艺


    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刮子、竹签、梳子、剪刀为工具,以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捏面人


    这些老行当所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是我们邓州人童年里难以泯灭的美好的记忆,希望能传承下去。小编也向还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普通劳动者、民间艺人致敬,你们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